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中文版 ENGLISH
新闻动态

丁老师

023-68250218

023-68250218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新闻动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战疫情,杀螨剂靶向生物学效应研究小组在行动

管子·权修有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学习是一条终身于自我认知提升的长路,静默管理期间,只有做到自我学习,才能成就自我。随着校内学生可以活动,操场,实验室也陆续开放。对于渴望实验、探索真知我们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惊喜!于是在11月9号的下午,杀螨剂靶向生物学效应研究小组的成员们一个接一个便迫不及待的来到实验室开展实验,他们分别是20级研究生万凤琳,21级研究生简渝凡,22级研究生张淼,20级本科生邵清懿,21级本科生杨平龙,21级本科生李颜宏以及22级本科生马森泉

迫于封校影响,校外住宿人员周红(博士后)和郭富友(博士)无法进入实验室,但是依旧无法阻挡他们对于实验的热情,他们也在线上积极给予同学们指导和帮助。

周红(博士后),作为杀螨剂靶向生物学效应的小组长,发挥“带头”作用,疫情居家,不付青春,不负韶华,在以下四个方面下苦功夫:①总结提升:根据前期小组研究方向之一--香豆素杀蚜方面的大量实验结果,撰写了一篇高水平论文,投在TOP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目前正在Under Review;②瞄准目标:修改、完善,再修改、再完善明年3月准备申请的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争取“一击必中”;③处理信息:反复思考需要破解的科学问题,积累文献素材和资源,与20级本科生邵清懿共同撰写以“Non-food bioactive natural coumarin: sources, chemistry, bioactivities, and mode of action”为题的高水平综述,计划年前投在1区TOP期刊ICP上;④协调发展:每天微信询问小组每个成员的每个实验进展,共同讨论,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图片1.png

图1 周红博士的稿件目前正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审稿中

郭富友(2021级博士),居寝期间,为突破新型杀螨剂滨蒿内酯合成生物学关键元件的短缺,定向进化出高效催化元件,通过网络在线资源等多途径学习如何运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等软件找准关键元件的活性位点,实现高效元件的获得,结果还在优化中。

图片2.png

图2 郭富友博士构建的对接模型

万凤琳(20级研究生),以miRNA模拟物,靶基因dsTcVGCC饲喂后,螨体染色,进行不同角度冷冻切片显微拍照实验。不同基因片段干扰后,螨体表型变化,进而验证靶向关系。

图片3.png

图3 万凤琳硕士拍摄的螨组织切片

21级研究生简渝凡和邵清懿(20级本科生),为了验证L-VGCC野生型序列,利用黑腹果蝇基因组数据库,依据黑腹果蝇L-VGCC基因序列,分析L-VGCC基因外显子和内含子;设计引物对候选靶点区域片段进行PCR扩增、基因测序分析。邵清懿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设计上下游引物,分析脱靶效率并使用sgRNA合成试剂盒合成sgRNA;其中21级研究生简渝凡同学为天然产物实验室的试剂购置等后勤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图片4.png

图4 简渝凡硕士和邵清懿本科生的共同研究愿景

张淼(22级研究生),为了筛选出对烟粉虱有效的香豆素类化合物,最近分别用用琼脂保湿浸叶法和药膜法,用秦皮乙素和7-甲基香豆素对烟粉虱进行生物测定。目前实验正在积极推进进展,对于实验周期等细节正在进行优化。

图片5.png

图5 张淼硕士的实验用“烟粉虱试管”

21级本科生杨平龙和李颜宏同学,种植培养蚜虫的棉花苗和培养螨虫的豇豆苗,进行香豆素类、萜类化合物对蚜虫和红蜘蛛杀虫活性的生测实验,通过比较分析香豆素类、萜类对蚜虫和红蜘蛛的触杀活性,筛选高活性的香豆素类、萜类化合物从而创制新型杀虫剂。

图片6.png

图6 杨平龙本科生正在进行生测实验

马森泉(22级本科生),对dsRNA纳米材料进行研究,试图使用OKGM与nisin做结合,生成一种无毒害,无污染的植物dsRNA递送纳米材料,目前正在对实验周期和实验操作进行细化。

图片7.png

图7 马森泉本科生研究的乳酸链球菌nisin材料

杀螨剂靶向生物学效应研究小组成员一致表示,疫情期间,更要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勇于创新,攻坚克难,明确目标,砥砺前行,只要这样才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图片8.png

图8 小组成员正在实验室热情开展精细实验

供稿人:马森泉

审核人:周红
















上一篇:疫情终会过去,学习永不停歇——天然产物活性物质代谢组学进行第二次线上小组会议

下一篇:停课不停学——天然产物活性物质代谢组学进行线上小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