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室博士生刘晓姣顺利通过植物保护学院博士生预答辩
9月19日下午,植物保护学院在学院二楼会议室组织召开2018年秋季博士生预答辩,天然产物农药研究室博士生刘晓姣参加预答辩。本次预答辩邀请张永军研究员担任答辩主席,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青玲教授、农药学系主任张永强老师、病理系系主任孙现超老师以及其他专业相关的老师共九人为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共同为博士生们的预答辩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刘晓姣博士的论文题目为《影响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土壤微生物组学特征及抑病机理》,该论文运用Biolog ECO 和高通量测序等最新技术手段,依托Student’s T检验和LDA分析等多种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差异分析。根据经典定义,将病原微生物没有定殖、持续存在,或者病原微生物持续存在、但对植物没有或几乎没有损害的土壤称为无病土;反之,病原微生物就会打破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在土壤中爆发严重的病害。该论文就是通过对比武陵山区烟草青枯病发病根际和秦巴山区青枯病抑病根际土壤微生物组,筛选出对青枯病有显著抑制作用的关键微生物因子;同时,论文运用多粘类芽孢杆菌等生防菌进行青枯病的调控,结果发现,生防菌的添加可以显著增加类芽孢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从而在微生态调控上达到防治青枯病的目的。
一直以来,关于植物生物防治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在微生物纯培养的基础上,进而在温室条件下进行实验。但是,可以培养的有益微生物只占土壤微生物群落很小的一部分,在自然环境中,一些难以培养的类群也已被证实其在促生防病上占有主导地位。鉴于此,该研究直接采集自然条件下的土壤样品,运用Biolog ECO微孔板进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分析;同时提取自然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总DNA,使用16S rRNA基因测序方法在自然条件下深入分析根际微生物组成,探索烟草青枯病发病土与无病土之间的微生物差异,并评价出对烟草青枯病发生相关的关键微生物以及对该病害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指标。
讲述完毕,专家老师们对论文中的一些疑惑进行了诸多提问,包括样品后期采样是否必要、采样时期选择是是否合理、分类地位能否统一等,问题的针对性、意见性对论文结构都有很大帮助。刘晓姣博士对老师们的意见表示感谢,对相关问题进行一一解答,虚心接受了专家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并表示一定会在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下认真修改,为自己、为学院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供稿人:姚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