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中文版 ENGLISH
新闻动态

丁老师

023-68250218

023-68250218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新闻动态

研究室研究生赴西南大学农业科学研究院参加康乐院士学术讲座

10月17日下午14:00,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欧亚科学院院士的我国著名生态学家和昆虫学家康乐院士,在西南大学农业科学研究院204报告厅进行学术讲座,参加领导有西南大学副校长王进军教授、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各位老师,以及植保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本次学术报告由王进军副校长主持。

康乐院士以“蝗灾的奥秘”为主题,讲述今年沙漠蝗虫发生情况和分布,是否会危害国内农业生产为学术背景,讲解了蝗虫、鸟(大山雀)在全世界的分布,详细描述了我国古代蝗虫的发生与防治、蝗虫行为学的分类、群聚蝗虫、散聚型蝗虫特点、以及对国内外认定的苯乙腈作为一种群集激素辩解,并阐述了4-乙烯苯甲醚(4VA)是一种自然界中群集蝗虫的群集激素和在昆虫体内的分布等。通过科学探索为我们讲述了苯乙腈应是一种防御化学物,并非是一种群聚激素。另外,康乐院士讲述了蝗虫爆发的原因,沙漠蝗虫分为散聚型和群聚型,两种蝗虫可以相互转化,其中群聚型蝗虫能够聚集,是由于昆虫后足能够释放4VA4VA的释放与昆虫性别无关,而且在蜕皮后8~12h内即可以释放。随后,康乐院士以4VA为线索,讲述了4VA化学稳定性、扩散范围、感受器、化学受体(OR35)和与环境的关系。4VA在昆虫体内的分布不均,主要是昆虫头部、后足,目前主要以化学合成为主,在昆虫体内的化学合成正在研究中。

学术报告后,康乐院士讲述了目前我国蝗灾地区,目前3个蝗灾地区,分别是西藏、海南岛和天津地区。随后,康乐院士展望了未来蝗虫防治的发展方向,以及研究蝗虫为人类医学领域的神经调节过程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讲座结束后,研究室研究生分别向康乐院士提询问关于蝗虫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这次学术报告,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蝗虫发生原因、迁移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1.png    2.png

3.png    4.png

供稿人:王垚


上一篇:研究室主持承担的“四川烟草根茎病害发生机制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下一篇:研究室成员前往安徽国祯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项目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