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室在茄科青枯病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新进展
研究室围绕青枯菌发生机理与青枯病的防治技术的相关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研究进展,土传青枯病菌在我国发生逐渐严重与难以控制的科学问题不断被阐释,新型的防治技术与手段也不断被研制出来。在丁伟教授的指导下,近期团队又有3篇论文先后发表于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1、Soil Acidification Aggravates the Occurrence of Bacterial Wilt in South China
发表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IF=4.165)
该论文首次报道了土壤酸化与青枯病发生的关系;证明了土壤酸化范围在4.5-5.5时,容易导致青枯病的发生,且从植物与细菌互作角度看,pH低于5.5时有利于病原菌的致病力而降低植物的抗病性,从大田试验也证明了通过改良土壤酸碱度能够显著的降低青枯病的发生。本论文为青枯病的防治提供了酸碱度理论,也提出调酸在控制青枯病中的重要性。
2、Genome Sequencing of Ralstonia solanacearum CQPS-1, a Phylotype I Strain Collected from a Highland Area with Continuous Cropping of Tobacco
发表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IF=4.165)
该论文首次分析报道了重庆地区烟草植株内分离的青枯菌全基因组信息。重点分析并明确了高海拔烟区青枯病菌的基因分子特性,为下步阐释青枯病菌在我国向高海拔、高纬度迁移奠定了基础。
3、Exposure to Umbelliferone reduces Ralstonia solanacearum biofilm formation, transcription of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regulators and effectors and virulence on tobacco
发表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IF=4.165)
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天然活性产物,能够有效的控制有害生物,其中香豆素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活性的植物源化合物。该论文从生物膜的抑制活性,到青枯菌三型分泌系统相关通路的抑制,系统的阐释了香豆素化合物中的伞形花内酯对青枯菌的抑制机理,该研究也为后期青枯病防治药剂的筛选提供了基础。
供稿人:李石力